百人表彰

许传万

许传万,男,汉族,195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日合作课题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为安徽省老科协科企委员会副主任,农科分会常务理事。现任四川台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台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育种家。

退而不休,发挥余热。2014年,他作为从事水稻育种37年的农业科技工作者,退休之际,不忘初心,仍坚持在水稻育种工作的第一线,利用一生所学继续服务于我省和全国水稻产业,常年带领育种团队穿梭于安徽与海南育种基地。至今,作为技术顾问,先后为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安徽亚信种业有限公司、安徽昊瑞种业有限公司以及合肥金润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技术支持。2015年8月,被四川台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安徽台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聘为水稻育种首席专家,全面负责安徽台沃水稻育种工作,为该集团水稻育种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远见卓识,成果丰硕。他作为四川台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安徽台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积极为企业谋发展。2015年,面对国内几大种业企业的竞争,公司在他的决策下以500万元拿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水稻品系“粤禾丝苗”,创造了国内近年来水稻亲本材料交易之最。2016年,又以1000万元拿下3个不育系亲本材料。2016-2020年,围绕“粤禾丝苗”先后选育出了“徽两优粤禾丝苗”、“两优粤禾丝苗”、“深优粤禾丝苗”以及“深两优粤禾丝苗”等10多个国审和省审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千万亩以上,为公司带来上亿元经济效益,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将旗下的四川台沃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一个市级公司一跃成为四川省龙头企业并跨进全国先进种业企业行列,同年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粤禾丝苗”系列品种的诞生,不仅为企业及广大农民提供更多优质品种,也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科技创新,攻坚克难。他一直致力于解决水稻育种和生产的实际问题,面对水稻品种同质化、品质提升难等瓶颈,积极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近年来,他加强水稻籼粳亚种新品种选育工作,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引进并创制了一批优质的种质资源,先后育成了“TW096S”、“万53S”等优质水稻不育系,选育出“两优粤禾丝苗”等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新品种20多个。其中选育的不育系“TW096S”打破籼粳屏障,能够实现籼粳亚种杂交,目前已完成了多个组合的配组工作,并参加安徽省品种审定试验,为我省水稻籼粳亚种杂交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打造米业联盟,为企业农户谋福利。他从种业发展、企业和农户利益为出发点,积极开展水稻优质品种产业化工作。他选育的好运稻“两优粤禾丝苗”,2020年9月,在天长测产达到1600斤/亩,该品种抗性好、米质优、易种植等特点深受经销商和农户欢迎。建立了“品种+种业+米业+种粮大户(订单)”的合作模式,为解决农民卖粮难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截止2020年,依托合肥金润米业及合肥市新禾米业,已与上百个种植大户建立了“订单农业”。2021年,许传万同志参与实施的以“徽优粤禾丝苗”、“两优粤禾丝苗”及“19香”为主导产品的广东与安徽省的米业联盟,涉及种植大户1800多户,累计种植10万亩以上,预计订单稻谷总量5.5万吨。由于品质优,这些品种稻谷收购价高于平常稻谷0.6元/斤(2020年稻谷收购价为1.65-1.75元/斤),能够累计增收6600万元。给种、产、销高档米一体化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必将提升安徽大米品牌的整体竞争力,更加紧密的联结粤港澳大亚湾的大米需求市场。同时,这些品种具备轻简化栽培特点,相比其他优质稻每亩可节约农药化肥约50元,累计节约500万元的农药化肥,一方面节约成本的同时,也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2021年,许传万同志所育成的新品种已完成近200万斤销售量,为种业和经销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种业企业的“福星”,农户的“好帮手”。同时与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合作育成的水稻品种“Ⅲ优304”,在我省注册了“泸州越光”商标,为该品种的产业化奠定基础,为我省消费者提供一个口感好,品质佳的大米产品。

基础扎实,经验丰富。他虽已退休,但仍承担了长江上游、国家绿色通道、本省多个企业的品种测试评价工作。目前作为牵头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承担安徽省水稻丰沃联合体品种试验。因其扎实的技术基础,严谨的工作态度,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科学的试验数据,其承担的试验点多次被牵头单位评为最佳测试评价,为我省和全国种业的品种测试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发挥专长,服务三农。他拥有近40多年的水稻工作经验,并一直在延续。他在育种、栽培和产业化方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作为一位在科研机构成长起来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一直怀着一颗农民的心,也是他多年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本心”。退休以来,在安徽省老科协的带领下,深入企业,为企业的育种和产业化工作出谋划策,为农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水稻品种;深入田间,为新品种推广助力,为农民讲解新品种栽培要点,如何保障高产稳产,围绕水稻栽培种植开展技术培训,为农民答惑解疑;通过积极沟通,促进大米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农业”,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退休7年来,他依然保持高昂的奋斗激情,炎热的田间地头,举步维艰的泥泞稻田总能看见这位农业科技工作者。他时刻考虑着水稻产业发展,出没于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在与国内育种家交流中俨然还是那位意气风发的“水稻人”。他曾说过“我是农民的儿子”,他也一直在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民奋斗着。不忘初心,服务三农。他将继续围绕我省和全国水稻产业发展需求,为企业增效,农户增收,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 欢迎关注中国老科协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zglkx20151020